新闻动态 . News
联系我们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 News

从印刷工艺角度看,如何做图书装帧设计及排版?

日期:2022-10-15 阅读571次

  图书制作过程就是图书产品从创意到商品的开发制作过程,使得之前的选题策划具体化。图书制作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封面设计、稿件排版编辑、图书印刷装订。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书籍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封面装帧设计
  01
  封面的色彩选择应遵循实用、美观、经济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元素。封面颜色多为减色法混合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其中封面文档中的黑色(K)应打印为单一的黑色文档,以避免四种颜色的叠加。
  02
  尽量把封面做的传统一点(大批量生产时封面用纸)。在制作封面之前,你要由代理机构编辑并负责打印和审核封面电子文档(如代理机构标志、尺寸等。).
  03
  第一,书脊和四色印章的颜色设计要尽量渐变,减少书脊厚度计算不准造成的错误;书脊上禁止使用过多的文字和过多的颜色。这是因为绑定会有错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会导致书脊的颜色和文字和封面连在一起,会让书的封面非常难看。少用或不用浅色。这是因为放在书架上的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如果使用浅色,一旦磨损,很容易导致字迹难以辨认。
  04
  设计合理的盖缺口尺寸。首先,编辑要了解成品书的尺寸、书脊厚度、纸张规格、封面开口数量、印刷机性能,以不浪费纸张、方便印刷为原则,设计合理的封面开口尺寸,否则不仅会造成纸张浪费,还会增加印刷后覆膜的成本。建议盖子槽口的尺寸不要超过120毫米。
  05
  装订好的书封面要标明第一、四封面、书脊厚度和出血量,如图1;有装订口的书的封面应标明第一、四封面、书脊厚度、装订口大小和出血量,如图2所示;精装封面应标明封面1、封面4、书脊厚度和封面尺寸。
  06
  合理设计烫印、压花、UV上光、覆膜等工艺。为了增加高档书籍的艺术效果,封面设计可以采用烫印、压花、UV上光、上光等工艺。为了避免视觉效果不明显,覆膜和UV上光工艺不能同时使用。教科书和教辅书的封面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工艺,以节约成本。
  手稿排版和编辑
  01
  从节约印刷成本和缩短装订周期的角度来看,最好有整张的正文。所以在文字排版的前期,要尽量避免出现小张。如果文字中有彩色图文,尽量集中在一张连续的印版上或者将彩色图文排列在一个印版上,这样可以节省印刷费用;彩色插页应尽可能放在正文之前或之后。
  02
  如果用黑、白、灰三种色调来表现彩色图形内容,就要注意高光部分和暗部的层次差异,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层次差异。因为所有的颜色都是用黑、白、灰三种色调来表现,所以会缺乏层次感。特别是要避免印刷有实地密度的图片时容易出现的糊版,以及纸张脱落造成的白点。
  03
  尤其是小字,应避免多色套印;尽量避免使用小的高亮字;小字要避免在深色背景上叠印,避免使用过于精细的字体,避免用金银墨印刷。尽可能在底色上套印,而不是在底色板上镂空。
  04
  在印刷产品的平面设计中,分辨率的设置必须根据设计和印刷工艺的要求,特别是印刷材料等因素来确定。如果把用新闻纸印刷的报纸中的图片的分辨率调整到和用铜版纸印刷的画册中的分辨率一样,就会导致印刷糊。印刷品平面设计中不同对象的图片分辨率设置如表1所示。
  表1印刷产品平面设计中不同对象的图片分辨率设置
  05
  如果文本的个别页面比较特殊,如果文本内容中有特殊的出血线或背景屏,必须在文本校样和电子文档中特别注明并标注切角线2。对于技术复杂的书籍,建议先打印速度快的数码书(量产用纸),以便及时发现错误,降低书籍的出错率。
  书籍印刷和装订
  01
  对于印刷编号相近的书籍,其封面工艺、纸张、尺寸符合一定的几何拼法和印刷规则,可以采用拼版的形式印刷封面,一方面分摊印刷费用和印刷费用,另一方面节省时间。这是节约印刷成本的主要途径。
  02
  每个出版社对于彩色或黑白的书都有不同的印刷号码。有些出版社对图书的首印数量和再版数量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印刷数量要尽可能超过第一次印刷数量。比如第一次印刷数量应该是3000,那么第一次印刷数量应该超过3000。再版数量以1000本开始,所以再版数量尽量超过1000本。
  03
  尝试“四舍五入”印刷。对于16开的书,当印页的小数部分出现0.125、0.375、0.625、0.875时,为了方便装订,需要在正文之前或之后加白页,增加了纸张成本;对于32开的书,当印页小数部分为0.125、0.375、0.625、0.875时,需要进行粘贴和嵌套,给后期装订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印页小数部分为0.875时,印刷一种颜色需要3版,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之前的设计要尽量避免上述情况。
  此外,在图书出版生产过程中,印刷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和部门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人”的作用,合理安排和控制图书印刷的周期性,遇到问题要与编辑部门、销售部门和印刷企业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全力保障图书的生产和发行。
  以上是笔者多年实际工作的总结和体会,可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